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2023-05-08其他

说话人 1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这里是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在线共读活动。今晚的主题是第 12 讲,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今晚的朗读者是袁平老师,袁老师是一位有着从教 22 年经历的小学语文老师。今晚参与在线互动的有乔舒老师,乔老师来自湖北襄阳,有着 10 年教龄,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还有马增信老师,马老师是来自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的高级教师,也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马老师还曾获得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称号。还有我们的老朋友杨霞老师,来自安徽某师范大学,那么今晚的主讲依然是魏志渊老师。我们首先邀请袁平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请袁老师上线。

说话人 1

大家好,袁老师好。嗯,请您开始朗读。好。

说话人 2

的,感谢这样的平台让我参与朗读,参与共读。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

说话人 2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的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

说话人 2

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的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的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 3- 10 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的经济的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宁扼要的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

说话人 2

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寄送的同时进行思想,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等等,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的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学生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 6 个句子里要用上道路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境阶隔,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 3 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含一个、两个、三个同等的谓语。

说话人 2

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我的朗读完毕,谢谢大家。

说话人 1

感谢袁老师的朗读。在这一讲,似乎姆林斯基给出了一个高效检查家庭课业的办法草稿本。感觉这个草稿本把教个别学生上黑板这件事,变成了每个学生都要上自己桌上的小黑板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正视自己对相应问题的思考程度,还不需要展示给其他同学,也避免了心理压力。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感受。那关于草稿本使用的神奇之处,我也还不能深入理解更多的精髓,那我们请魏老师给我们来讲解一下。

说话人 3

好的,这一章的话内容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有的时候的话,一旦简单的内容我们并没有做到,那我们就可能需要引发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它的一个题目就是说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这个地方的家庭课业会容易引发大家的误解,是吧?诶,会觉得这好像是家庭作业,但是我们看他的正文又不是这么写的,所以它本质上它实际上就是说怎么在课堂上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

说话人 3

那我们想象一下,说是我们的老师通常是怎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我们怎么知道学生的学习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尤其是前面的,经过几次共读,我们特别强调,对,就是乔舒老师说的这个闭环。那我们在强调一个学习闭环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以往的话会有几个路径,比如说是布置作业是吧?看你的作业做得对不对,那么或者是考试,或者是课堂提问,有这么几种常见的方式。但是双减以后的话,大家知道作业要减少在小学,尤其是在低段中段。那我们今天下午在教研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强调,我说是小学的低段中段,我们尽可能的不要再留另外的书面作业,尽量的要把这个作业当成解决掉,就是在双减以后,作业要减少,考试不让考。

说话人 3

那么怎么样真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我觉得这一讲的它的启发还是有的。那怎么检查苏霍明斯基在这个地方他只给了一条建议,哪一条鉴定叫使用草稿本?这个地方你不要管它,草稿本、练习本这个不重要。实际上苏明斯基只强调了一点,就是什么呢?当堂动手练习,就这么简单,就说是你要你必须当堂动手练习这个问题,为什么苏沪明斯基会苦恼一整年?为什么他会苦恼一整年?因为这个大家如果读过苏湖明斯基其他的作品,包括苏湖明斯基关于评分的地方,我们就知道说是在苏湖明斯基的年代,那么苏联教育里面他特别强调给学生当堂评分,比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他就要给打一个分数,这个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那这个流行的做法其实让苏霍梅斯基很苦恼,他觉得这样一种孩子当堂让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孩子打分的方式是不科学的。

说话人 3

因为这个孩子在回答,其他孩子在看,他无所事事,他有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大家感受不到,那就不知道说,噢,这么个问题怎么会苦劳你一年?所以他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说了,说那就让我们必须让所有孩子动手使用草稿本或者使用练习本。然后他进一步的来讲,他说是这个我们使用草稿本有两条好处,有两条好处,那么第一条好处就是把知识的考察与对知识的加深运用、拓展结合起来。那什么意思?就说是我们用了草稿本以后,我们的知识能够通过运用得到考察,而且在运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加深拓展,这一点的话我们在其他桥里面其实也学到了。

说话人 3

第二一点的话,当孩子都在课堂上做练习,使用草稿本的时候,所有孩子都得到了练习,然后老师这个时候的话,他就有时间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就说是整个的这一块,就是这么这一条,他讲的就是我刚才讲的要课堂上所有孩子都要使用练习本,那使用练习本带来这样 2 个好处。

说话人 3

那我们借着这个苏明斯基的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对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做一个聚焦和提问,这个聚焦和提问就说比如我们课堂上有时候让孩子做练习,有时候提问,有时候布置课下作业,我们很多时候把这些作为常规在使用,但是我们对于我们的这样的一些教学行为没有进行过反思。

说话人 3

那这样的话来讲,我就要问一组问题,那大家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那么第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课堂在提问,那我们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时候的话,我们会把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分为两类,那么一类提问是什么呢?是检测性质的,我要检测昨天晚上让你预习课文生字会了没有?然后我今天上课叫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或者我叫两个同学叫一个同学,你把黑板上的生字给我读一读,那么这是一种情况,然后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苏和明斯基所讲的那个问题,是吧?就说你让单个孩子回答,其他孩子在看,那么你叫起来的孩子会,不代表其他孩子也会,那这就是他觉得这就是一个问题。

说话人 3

那么这个问题不代表说我们不能够用点名的方式来抽测,这个手段是可以的,但是你一旦意识到了这个手段的局限,你就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个手段。比如说我今天上课,我要知道同学们朗读的情况,我叫一个班上这个朗读在后 20% 的同学,他如果能够流利地朗读,那么就代表 80% 的孩子能够流利地朗读,对吧?我虽然只叫了一个,但是我把全班同学的朗读我实际上都测出来了,那这是一种取样的抽取样的方法,就说不是说朗读不对,我们一旦意识到了,我们就知道一个工具它的局限,以及一个工具怎么更好的利用。

说话人 3

不管咋讲,我刚才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我们经常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也是前苏联频繁使用的。那么第二一种情况,课堂上的提问是一个当堂讨论的过程,比如我今天要讨论一个话题,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唉,你来说这也是什么当堂提问是吧?那么这是一种课堂上的一种自由的讨论,这是两种情况,那么这两种情就是我们提问的这两种情况要做一个严格划分,我以前也讲过这个划分。

说话人 3

什么严格划分?就是说原则上讲,原则上讲。课堂上让孩子回答问题,如果是检测性的,那么不要让孩子举手,应该点名,大家能理解。如果是检测性的,应该点名。比如说我昨天晚上给你复制了预习,那这就是任务,你没有完成预习,你就是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我今天要抽查,我就可以点名,我不让你举手,我让你自由举手的话,举手的都是昨天晚上做了的,不举手我就达不到我检测的目的,这个大家能理解,对吧?那么第二一类是什么呢?是课堂上的自由讨论。

说话人 3

那么课堂上的自由讨论是不能点名的,理论上是不能点名的,为什么课堂上的自由讨论不能点名?大家有没有想过原因?因为课堂上的自由讨论,一旦点名,孩子参与课堂思考,他没有安全感。我是我坐在那个地方,老是抛出一个大问题,这个同学也在思考,那个同学也在思考,但是老师在那里随便点下面。同学没有安全感,他会把一部分注意力用来考虑老师会不会点我,他没有安全感,他的思考就不自由。

说话人 3

如果老师跟孩子已经达成共识,孩子知道说老师凡是点名的,都是老师提前告诉你,这个东西是你必须完成的,每个人都必须完成。那么凡是课堂讨论,哪怕没有一个人举手,哪怕冷场,老师自己直接讲,老师也绝不主动点名叫每一个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坐在那个地方他是自由的,他能够自由地思考。有些老师他是这个,唯恐有些孩子不思考。他用这种袭,突然之间突然袭击方式来让你每个人都因为你不知道我是不是提问你,是吧?你就必须思考。但实际上这个从我们这个教学论的原理上来讲的话,这个方法是不可取的,就它的弊端远远大于它给你带来的利益。那这是我们对这个课堂提问的一种澄清。就课堂提问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说你不要举手,我就是抽测,而且你也知道我是抽测的,这是给你提前说好的,因为教学本身是老师跟学生之间一种无形的契约。那么第二一种的话就是自由讨论的时候,老师一定不会强迫你,不会让你难堪,不会随便点名。

说话人 3

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对课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这两种方法之间切换自如。这个是我们我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对课堂提问,就苏霍明斯基在这里反思的课堂提问先要做一个澄清,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话,我们要考虑苏霍明斯基讲到的提问的弊端,我们刚才也讲的提问有提问的必要性,比如说我朗读的时候我可以抽测,我没有办法在朗读的时候让所有孩子都读,是吧?那我只能抽测,因为所有孩子都朗读,我的成本很高,但是如果是听写的话,那应该是全员的,就全员听写比你叫两个孩子到黑板上倾斜,他的教学效率更高。

说话人 3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尽量的要让所有孩子都用草稿纸或者练习本完成练习或者检测,避免个别孩子回答或者上黑板答,其他孩子看着这个里面的话,就是很多东西被掩盖了,是吧?我们知道孩子习读的时候,少数孩子就被掩盖了,那么你叫个别孩子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就被掩盖了。

说话人 3

这就我们第二个问题讲提问的必要跟弊端,就说是不是课堂上不要提问,那么我们对课堂提问本身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我们要进行一个反思,然后形成自己运用课堂提问的内在原则,而且跟孩子达成默契。这样的话来讲,你在这一块来讲,你就会,就是非常,就非常专业,这是第二一个我要讲的。

说话人 3

那么第三一个的话,在苏霍明斯基强调使用草稿本的时候,他仍然是强调我们的课堂应该形成闭环,应该形成闭环,就课堂上不要老师一讲到底,你不知道孩子学得怎么样,你没有办法形成闭环。课堂上也不要热热闹闹的,总是大家在那里讨论,讨论了老半天落不下来,你的精彩观念的诞生一定要落在纸上,落在黑板上,那么这个也是没有形成闭环。那么所谓的闭环就是从老师的讲,到学生的学,到讨论,到练习,我们要形成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是我最近一年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双减以后。那我一直在想怎么能让孩子在课堂上,而且在很短的课堂上,就是说不要盲目的延长课时,因为如果课堂上解决不了学习的一个闭环问题,孩子就没有时间去阅读,孩子回家还得带作业,那怎么样在课堂上把它完成呢?那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你课堂要形成闭环,而且课堂的闭环还不是一个闭环,因为课堂是有节奏的,课堂上可能会有若干个闭环,你的闭环跟你知识的性质还有关系,这个特别重要,就是我们讲的我们虽然是在讨论一个教学论的问题,但是教什么离不这个?怎么教?离不开教什么。

说话人 3

那我以语文为例,比如说这个三年级以上,比如说是我们涉及到的字词知识,我们要过关,这就是一个闭环。你课堂上有一部分你要用于字词的整体的一种过关,那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闭环,因为课堂除了讲字词,还要讲语文要素、核心素养。那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基础知识自知的过关是一个闭环,而核心知识的话它又是一个闭环。但是核心知识的闭环不可能通过你的过关形成闭环,而是通过运用检测形成闭环,它是不一样的一种闭环,这样的话课堂就会很容易形成一种节奏,这是我强调的一个重心,一旦理解了这个以后的话,我们对课堂就会有一种这个全面的一种审视。

说话人 3

那所以群里面问说一年级的朗读如何在课堂上得以检测?其实朗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二年级的老师会很容易强调识字、写字,忽略朗读。那么朗读的重要性在哪里?就在于是说我们首先要给朗读确定什么,确定它的一个标准就是我们要为朗读确定标准,什么样的朗读你就证明你达到标准了。比如说不拖音是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正确、流利、不脱音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更高的要求还要有感情是吧?还不讲个性化。

说话人 3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来讲的话,你的朗读的教学你可以面向一个全体,那么你朗读检测的时候,你可以集体检测,你也可以抽个别孩子来检测,比如说你抽中间水平的孩子来检测教育的孩子,或者两个孩子一读孩子读的时候你就知道说,噢这个中间的孩子能读下来,那中间以上的孩子就没有问题。

说话人 3

你可能再叫几个班上稍微弱一点的孩子,对吧?不要叫倒数第一,就是一个班上偏这个后 10 名的这样的一个水平的一个孩子,那么他如果能够读下来,其实就代表全班的朗读基本过关了,唉,你就不用在这个地方再去。至于个别孩子,你可以交给家庭,或者你下来以后跟孩子阶段性的有一个互动,那么这就是一个朗读它的一个闭环检测的一种方法。

说话人 3

这样的话来讲,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设想一下一节语文课或者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的一种上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比如说我们希望孩子带着问题预习或者自学,我们可以把预习或者自学放在课外,我们因为双减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在课内,放在课内。那然后孩子如果经过了预习和自学以后,那么老师就会对孩子整体进行一个检测,整体对孩子进行一个检测,实际上它是一个,嗯,就是就相当于是说是一个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问题的一个过程。那么每个孩子找到问自己问题的一个过程,你可以用练习本,你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然后老师针对孩子的问题开展核心讲解,就是补充讲解以后在适量练习那一个闭环就完成了,对吧?一个闭环就完成了,然后第二个闭环紧跟着开始。诶,我们解决了自私的问题,流利朗读课文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展开讨论以后的话,我们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结论,形成一个结论,然后我们把这个结论再用于心情境,这样的话第二个闭环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这个课堂的设计。那么这个闭环的过程当中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训练有素。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老师,那他会发现你让孩子预习,孩子甚至一节课,他连预习都完成不了,对吧?预期都完成不了,就这里面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就是我们需要对我们自己带的孩子进行长期的持续的练习。那么所谓的训练有素,通常指的都是你要在规定时间里面完成任务,而不要这个无限的拖叫完成,第一,完美第二。

说话人 3

哎,有问题的我们要么提前学,要么事后补。这样的话来讲,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要做到几点,比如说是知识清单必须清晰,你到底教什么你要清楚。那么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你要非常干净,把废话剪除,然后你的反馈识别要非常准确,你的闭环要不留死角。哎,一开始如果你训练孩子的时候,你时间可以延长,比如 30 分钟、 20 分钟,你最后逐渐缩短,你在缩短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总结跟孩子交流方法,包括孩子之间它也可以形成一种相互的交流,这种对孩子的训练非常重要。比如说一个孩子你读完一篇课文以后,你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把生字词自己解决掉,而且把你不会的内容识别出来?那么这一个任务如果一直练习,那孩子他慢慢的他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训练,你永远只是惯,那到了最后孩子只能依赖于死记硬背。孩子实际他的一种能力,他其实是很难起来的。

说话人 3

所以我们把整个的过程当中在,但是这个东西难在哪里?难在于我们解决教学问题,哪怕是苏赫明斯基讲的一个检查家庭科研问题,我们都必须把它放在一个系统里。你比如说我刚才讲的这个系统,它就有 6 个要素,比如第一个要素知识清单,学什么要很清晰。知识清单,那如果是语文老师,这个文科老师最好用有效教学框架里面的 3 类目标,那有三个目标,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框架。

说话人 3

第一个叫知识清单,叫学什么要清晰。那么第二一个要素叫要知识性质。知识性质比如我们现在研究文几特征,其实就是研究知识性质,因为知识性质决定了怎么学跟怎么测评。那么第三一个要素就是你的教学要清晰,不管是自学还是教学,你的方法指导教学程序,它要非常清晰。那么第四一个的要素叫你的测评要科学,你要以合适的方式测评,阅读理解就以阅读理解的方式,那么背诵默写就以背诵默写的方式。

说话人 3

第五一个叫提升效率,你整个的时间设计要非常合理,那么第六一个的话叫照顾差异,就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保持差异,这个差异指的是弹性。比如说你任务设计本身的弹性,那学婚生你提前补也好,事后补也好,它都是一种弹性。当你围绕着你把这个孩子的学习尽可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你哪怕放在课外,你也形成一个闭环。然后你一旦这个闭环形成以后的话,你要让这个闭环变得紧凑、高效,让教学变得有效率,这个时候你才会研究其中学生的学习策略跟老师的教学策略。比如说你是大单,对吧?你要研究小组过关、举手过关、抽查过关、主义过关、当堂过关、课后过关。你要去考虑在不同的场景下,哪一种过关,它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是一个你不断磨合的一个过程,你磨合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形成一个框架,这个框架你就知道说,噢新授课我怎么上?复习课怎么上?那涉及到基础知识怎么解决?涉及到核心知识怎么解决?这样的一块一旦你反复训练,你整个的课堂的节奏就有了。

说话人 3

所以我们会注意到说是今天的这个课堂教学的改革,它越来越,比如统篇本教材,统篇本教材是高度重视学习内容的,而且的话这个现在整个的教学的发展就是越来越重视学习的闭环,以及学习过程当中的清晰可见。所以那个杨老师问说是知识性质这一块,能不能再详细的说一说?知识性质是一个什么意思?就说是我在工作房的时候我也讲了,我说是教学,是一个刨鲸解牛的过程,那么庖丁解牛的过程他会,他杀了一辈子牛,对吧?杀了一辈子牛,所以他杀牛的技术非常熟练,那么他杀一辈子牛技术非常熟练,而且很少伤刀,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他对牛的结构有非常好的研究,是吧?那么这个牛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性质,那这是性质,我们现在在讲特别强调文体研究,其实就是在强调知识性质,也就说是你不同的问题,你的同话、预言、神话,它不同的问题解决它的方案不一样。

说话人 3

所以甘老师这一次对我,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批评,他就是觉得我把寓言当成了经典,再用童话的方式在处理寓言,这个批评 80% 我是接受的, 80% 我是接受的,那也就是说是他认为我对预言的性质的判断是有问题的。你如果把预言判定为经典,那它就会带来你教学方法流程的一个设计。但如果你把预言不当作经典,你当作一种修辞、一种说理方法,那他的教学程序立马就不一样了。

说话人 3

这个我们基本上是,所以我们平时在教研讨论的时候更多讨论知识性质,我们把知识性质一旦讨论清楚以后,它后面的教学是随之而来的。那同样的来讲的话,比如说是我们教语法的时候有教语法的套路,我们教文言文的时候有教文言文的套路,我们教识字的时候有教识字的套路,那同样是文言文,不同的文言文也有不同的套路,那么不同的文,言文也好,识字也好,这些也好,都叫做什么呢?知识的性质都叫做知识的性质。

说话人 3

我们讲的有效教学框架的三类目标,它就是对知识性质的一种判断,它把基础性的、铺垫性的、准备性的知识当做一类知识,把它设定为 a 类目标,它把朝向经典或者朝向语文要素的这一类知识把它界定为一类,把它叫 b 类,是吧?然后它把跟主题相关的扩展的界定为一类,叫三类,然后它给了三类目标以不同的解决程序。比如 a 类,你自学,我给你提供反馈,当堂过关。

说话人 3

b 类,我用大问题链来刺激你的思维,那么 c 类,我跟你的生命生活进行一个链接,所以它本身已经是代表一种对知识的分类处理,是这样的一个一个意思。那么经典的处理跟刚才那个乔老师在问他说经典的处理跟非经典的处理程序有什么不一样?就说是经典型,让这些东西是最早是王荣生教授他们识别出来的。就经典跟典型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经典本身就是学习内容典型,而在典型里面的话,就说是他往往是借着文章来学习某种语言形式,比如说结构这些东西。而简而对经典来讲的话,它的人文主题同时也是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是对典型来讲,它的类似于人文主题就不是核心这些内容,它只是为了学习这个语文语言知识,它的一个什么,它的一个任务,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我就先做这么一个梳理,顺带也回答了几个问题,然后大家可以沿着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那么我最终希望大家不只要讨论,我们可以以一个单元为例,对这一个单元的上课用的总时长,或者说学生的总时长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然后进行一个内在的设计,这种设计训练其实对老师来讲是蛮有价值的。好,我就先说这些。

说话人 1

好,感谢魏老师。那请想要互动的老师们上线提问,现场的朋友们也可以上线提问。

说话人 1

哪位老师先来,乔老师,马老师或者杨老师,马老师请钟。

说话人 4

老师,我说话能听见吗?难听的,其实这一章我觉得在读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说的就是那么回事,但是听魏老师一说,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然后又想到了很多事儿,他说那个使用草稿本,我在想联想到了一个是我认识的北京景山学校的测题教师周群老师,他一直推崇的是在他是教初中的,在他的课堂上用了一种笔弹的方式。

说话人 4

因为他们是初中的孩子,就是书写的速度比较快,然后孩子们想的东西,比如说围绕课文设置一些问题,通过书写来跟作者交流,或者是围绕着某个就是刚刚魏老师提到的 silly 那一些的那个目标进行一个讨论,这样的一种让学生的思维或者学生的思考可视化。说到那个可视化,我又想到了就是很多地方不是做那个教学改革,他们就用到那个学习单,课堂上用到学习单这种是不是也属于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到的这种使用草稿本。

说话人 3

就是有一点接近,还不是完全一样。因为啥?因为苏霍明斯基他讲的一个这样的一个草稿本,它实际上是老师让孩子对知识本身的一个检测,就是你这是有没有被一个检测?我们课堂上用的这个这样的一种学习单,它跟这个的功能是非常接近的。但是课堂上用的学习单不只是对学习终点的一个检测,它也往往也包含了前侧以及过程性检测,就它中间设的这个点比较多,就相当于是说老师的教学跟孩子的反应,它形成一种连续的教学流,就是一个闭环的 1 这样的一种流动,你可以想象是吧?嗯,然后你刚才讲的笔谈的那种方式,其实在今天的学习里面已经出现了,它是一个怎么一个方式?其实就是跟这个学习跟信息技术的一种结合,现在其实要走得远得多。

说话人 3

举个例子,我们今天假如要上一个,上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叫老王,是吧?对,我也叫老王。那么老王的时候我们要用批做法,那么我们在用批做法的时候,今天的技术手段可以让孩子当堂,每个孩子把他的意见都批注上去,这样的时候的话,每一个孩子能够同时看到其他所有孩子批注,你知道这个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对。

说话人 4

吧?对,他用电子签。

说话人 3

对,这因为钉钉都已经具备这个功能了,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他的批注好,他会点个赞,这样的话最好的批注还浮现在最前面。这样的话来讲的话,本来老师一对多的这种交流就变成了一种交响乐班的孩子跟孩子的一种思想碰撞,这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交流的充分。这个跟苏赫明斯基讲的不完全一样,但是核心逻辑是一样的,其实就是说是我们的反馈一定要及时,对吧?你不能说孩子,你讲了以后,你不知道孩子到底学到了没有,他认为这个不对。

说话人 4

嗯,是的是的。而且我觉得他举的那些例子里面,理科好像比较容易用上这个草稿本,这是文科怎么做?因为文科你看我们语文,他有讲阅读的,有时候有那个交流语文园地的时候,也有一些语法字词句,然后又有什么日积月累,然后还有习作,还有那个阅读策略单元啊,习作单元,我觉得他那种各样的,然后他用上这种草稿本就好。对老师来说好难呐,怎么样去对。

说话人 3

设置?你说的是对的,因为理科他更多的是做题,他的结果反馈很快,对吧?对,所以文科的话来讲的话,它不像理科那样,但是这不代表说文科不能用,只是说文科使用它的方式跟理科不一样。我给你举个例子,因为我自己也经常在研究企业里面的东西,对吧?比如企业里面现在开会,大家头脑风暴的时候,他就会给你建立一个文档,这个文档是所有人同时写的,这样的话来讲,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都批注上去,彼此可以看到对方的想法,而且是共识性的看到。能理解这意思能理解。

说话人 4

就像我们一个在。

说话人 3

线路上,那我们可以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嗯,假如我们把它用于等本书共读,用于我们的文科,你是不是发现很有意思?

说话人 4

对,他就不是个单线的,是一个网络化的那样的。

说话人 3

唉,对对对,今天老师在群里面抛出一个问题,比如西游记里面或者哪个理念一个问题,鼓励大家在下面用批注的方式来这个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群人跟原来在 BBS 里面讨论一样,只是说是你的答案会瞬间可见,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教学技术还没有,不是教学技术已经到了,但是我们老师还没有进化到那个程度是吧?对对对,老师的开学方式还因为我这个问题。

说话人 3

我是刚好前一段时间那个万郎标老师给我提了一个疫情期间在线上课的问题,其实我是思考过这个的,我就在想的是,如果我是一个文科老师,我在疫情期间在线上课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用这样的一种文档把所有孩子都卷入思考,至少我在一部分课堂上我可以践行这种方法。而且因为孩子他会同时看到别人的,以及看到老师的反馈,他的兴趣也能够大大增强,对吧?

说话人 4

对课堂参与度整个就提高了。对,确实,我觉得魏老师一说,对我们将来的一种对课堂的思考,包括信息技术如何和现在的教学相结合,真的是一个新的指引。是的,老师,谢谢谢谢。哎,那我就先下线了,郑老师。

说话人 3

哎,好的好的好的,谢谢。

说话人 1

哎,好的,感谢乔老师参与互动。

说话人 3

就是那沿着刚才的那个问题我们再思考一下,就是我们假如说打开,把思路打开,我们甚至可以在老魏的咖啡馆里面率先尝试。举个例子,咖啡馆里面都有上初一的孩子,对吧?都有上初一的孩子,我假如在咖啡馆建立一个初一、初二、初三个班,我来教文言文,是吧?或者我来教一个经典,然后我让你们所有的孩子在你们家里面给我同时在上面发表意见。诶,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孩子他不一定同时在线,他只要有空了,他可以随时在上面发表意见,他也可以看到别人的意见。

说话人 3

那这是不是一种远程的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大家一想是不是就说是。有时候的话我们可以用它来对未来学习有一个有这样的一个憧憬。对我来讲的话,我关键是什么呢?我不在乎苏明斯基在讲什么,我在乎的是苏和明斯基讲的它背后的一个什么原理。它背后的原理就是你学习必须闭环,对吧?你一定要完成闭环,这一点来讲的话,对今天来讲至关重要。我看到老马上来了。

说话人 5

好,魏老师好,那我说话能听到吗?

说话人 3

唉,可以可以。

说话人 5

嗯,好,魏老师好,郑老师好,各位学友,大家晚上好。这个本来就是我参与共享,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到底需要我做什么,所以我简单的其实一开始梳理了一下我们这一节的一个内容,但现在看魏老师刚才梳理更准确、更透彻,所以我不想在这方面再浪费时间。我是想就是说其实经典书读起来之后,特别是苏霍姆的一些书,可能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它里边没有太,就是表面上貌似没有太深的东西。但是真正理解的话,就像刚才魏老师说的这些,其实作为我们来讲,可能还是达不到真正理解,还是很难。再加上刚才魏老师又和那个乔老师讨论了这个具体的文科的课堂教学,我觉得真正把苏霍姆林斯基这种理论跟实践打通,这个才是真正的这个终极目的,这个当然可能会更难,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反复的去研讨、琢磨,去实践,这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另外就是说我想就是说我们通过看这个第 12 节,我们要关注一下苏和姆林斯基,他的一个协作的套路,这个我想对于当下老师们写作肯定会有一些启发。比如说我们的 12 节,他一上来就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检查家庭作业,然后他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说一个补救措施,然后它的优点好处到底在什么地方。

说话人 5

然后第三部分他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一个实践的一个策略。但他最后他也没有忘记要告诉我们一个注意事项,也就是说检查只是一个手段,我们不能把这个知识评定,我们不能把这个打分当成一个唯一的这么一个目标,而是需要和知识重新思考、扩充、加深结合起来,这等于是给我们一个警醒,我觉得这是对整个的一个文章的这个思路,这样的话可能对我们以后的写作,嗯,就是有些老师愿意写东西,这个启发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是我读了这段之后的一个比较深的一个体会。

说话人 5

另外我刚才看到那个张欣老师在写这个闭环的时候,他这个张老师写到说,嗯,闭环也叫反馈控制系统,符合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三段,接受新知的一个完整阶段。我想是不是就这个问题,我们稍微等于是溢出我们当下的这个,但是我觉得这段很重要,魏老师也是刚刚领读完这个怀特海的这个教育的目的,我觉得就是说我们如何理解浪漫精确综合这样一个一个,其实我觉得认知三段是错误的,不能叫认知三段,它应该是一个认知的循环。如果我们把它这个死板的认为是三段的话,对,我们理解运用浪漫精确综合这样一个循环的话,可能会有一些会有些遮蔽。

说话人 5

他应该是就是说淮南海并不是说确切的把这个认知分成这么三段,而是说为了表达他的意思,他用了这样一个三部分,其实三个之间它是互相连接,这个相互的一个循环,大循环套小循环,而且一个闭环结束之后,其实按照淮德海的这个认知循环的话,它还会带出另外一个闭环或者一个循环。我觉得这个魏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在再讲的经典一点,因为这是我的一个理解,我觉得认知三段可能在理解上是有问题的。

说话人 3

就是我觉得,嗯,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这个意思,就说是所谓的综合阶段,我们也把它叫综合运用阶段是吧?对对对,唉,就是知识的运用,然后知识的运用又是下一个知识学习的开端。刚才那个李老师在群里面讲到一个细小问题,比如说预习课两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教学目标写着会写 22 个生字, 25 个生词有必要把每一个生字词都在课堂上检测吗?我们如果去理解一个教学的,我们把握住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就是凡是学生能自学的,老师都不讲,对吧?也就相当于这是符合这个最近发展区的,就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学习的,理论上老师都不讲,老师只是进行检测。比如说是我,我们可能会涉及到一个 22 个生字, 25 个生词,那么这些生字词里面孩子完全能掌握,往往也不太可能,它里面往往会有几个生字词是重点要讲的,那如果你把这些给孩子都讲一遍,最后你重点要讲的反而给淹没了。当然涉及到生字词,那问题就淡了,对吧?不管是识字还是写字,我们首先有一个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在教生字的时候,并不是在教一个一个的生字,那我们到底在教什么?我们在教生字词的时候对生字词本身的解读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它本身就是低端的一个难点,而且是第一段始终没有被关注到的,因为大家习惯了一个字教就没有关注到,你看到最后回又回到什么教学内容的确定。但是不管咋讲,在我这里原则上就是孩子能学的尽量让孩子学,孩子不会的老师在教,这样的话老师教就教到了要害的地方。

说话人 5

嗯,好了魏老师,我没有问题了,我先下麦。

说话人 3

好好好。

说话人 1

然后感谢马老师,那杨老师请您上线。

说话人 6

万老师。

说话人 3

好,杨老师。

说话人 6

刚才我听到嗯,就是马老师在讲经典的。嗯,就是很难读。这个问题我有点感小小的感想就是确实这,嗯就是苏克姆尼斯基的这本书看起来是很简单,就是原来的时候在网诗,就是那个时候您还在网诗呢,就跟着你学过这门课。但是我其实当时我真的感觉自己很差,没学好。然后就是,嗯,马老师刚才讲了说读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难。然后今天我又去把你的就是苏米林斯基教育学那本书拿出来读了一下,我觉得就是收益还是很大。

说话人 6

之前其实这本书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研究生面试的教材,就是说我们学校面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他们是指定这本书要来面试的,然后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对这本书应该是很了解的。然后有时候我就去问问他们,我就问过一些比较,就是这本书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你讲过的阅读自动化交集点这些问题,我发现研究生他们都不知道,他们都是蒙的,我就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完全没有做过这本书。所以刚才毛老师说了经典的阅读就看似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我就比较有感慨,嗯,就是一点。然后就是,嗯,我讲一下我读这一章的一些感受。嗯,我看到第一段的时候也是在讲提问。嗯,苏木林是今天上来,他也讲说提问课堂上的提问会有一些问题,当时我也在和试图和苏轼他交流。然后但是我觉得魏老师你讲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今天第一点梳理就是提问的目的是什么,你讲的其中有一点说,就什么什么问题,该怎样提问什么样什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举手,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点名?嗯,这个其实不仅仅是中小学的课堂,我现在上课也是这样的,我发现我就是我,因为我们大学课堂比较就是讨论问题会比较多一点,检测性的话就比较少。

说话人 6

一旦讨论问题,我抛出一个问题的话,学生如果学生没有举手,而我就这个课我就觉得很就是因为我,他们不举手,我就直接会往下讲,我一讲就变成了那种灌输性的了,这种效果就很差。因为我直接后面给他们骑坐的话,我就给他们那讲说,我感觉我自己上了一个假课。嗯,然后如果学生没有举手,但是我又很想让他们来回答的话,我会点名。就像您说的,一旦点名的话,学生回答的质量真的很差,质量很差,因为我不晓得他们底下到底是哪个不懂,哪个懂,然后易回答很差。

说话人 6

我觉得他们就是基本上我刚好我点到那些学生可能也没思考好,就像您说的,我觉得有一点说的就是我特感慨,特别多的就是学生没有自由感和安全感这块特别重要,因为我其实我之前没有好好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嗯,随便让学生来回答确实问题会很,就是整个课堂会很僵,然后我后面的课就就感觉就不流畅之类的。然后来我就慢慢的摸出一些门道说我看我观察一下这些学生,就看哪个学生表情,比如说看他们眼神之类的,有时候会找一些就感觉他好像有所误的那样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会稍微好一点,但是还是会出现领奖的,就那种一旦抛出需要学生讨论的深入思考的点名的这种情况。嗯,真的,嗯,比较严重,问题比较严重,但是我现在没有找到说如果学生他不举手,那怎么办?就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怎么办?我就我,那我就自己讲吗?还是怎么着?我也不晓得。

说话人 3

是,其实是这样的,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为什么呢?就是说是我们的师范教育应该向医学院和法学院学习,或者是我们的示范教育应该是案例化的,就是案例化的教学应该占到足够的一个比重,对吧?因为现在的你,因为你没有一个案例化的教学,孩子很难听得懂理论,孩子也很难去他,你哪怕今天讲的理论,他也很难去进行一个实际的运用。

说话人 3

那如果是案例化的,那就很简单,比如说我今天不管要讲哪一节课,当然案例话我们可以自己设计,我不管今天讲哪一章,我会提前给你阅读材料,然后我的阅读材料背后有题目,这个题目我是上课一定不点名提问的,就是随便提问的是吧?因为这是我让你预先准备的,就是我只要是让你同学在前面预习的,我一定课堂上要随机点名。

说话人 3

嗯,这样的话能够推动孩子提前的学习,这也是跟孩子的约定,是吧?这跟小学那个生字那个原理是一样的,所以主要的问题不在于,不在于那个地方,现在就是,那就是,那就是我们重点的就是说一定要在说明司机这里汲取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说是很多时候如果你不检测你学习没有形成闭环,你以为孩子懂了,其实是一个假象。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地在大量的建学校,年轻老师非常多,很多年轻老师上课的时候孩子没有学会,他没有意识到,他觉得他讲得很流畅,他看着孩子也在频频点头,是做作业大量的错误,是吧?对这种问题非常严重。那你想象一下,说是现在对我们来讲强调闭环有多重要?

说话人 6

刚才您讲的就是要让学生预先准备,或者说给他们资料来学习。嗯,我觉得这一点不仅对小学生,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用的,像在咱们高校里面也是可以的,先抛出去很多资料给他们先读,然后上课,他们已经有过思考了。嗯,这样可能会好一点。

说话人 3

对,而且在高校里面有一很有一个,还有一个问题,就说真的是说是课得吸引孩子,对吧?他对老师其实要求也很高,因为很多孩子嘛,你老师不给他及格,他给你老师就高效,就是这个样子,对吧?对的,哈哈。哎,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课足够好,就说能够用一种案例法,孩子真的是他也可以从里面学到一些东西。

说话人 6

对,就是最近在给学生上那个课练研究。我,我有可能是学生比较少,就十几个学生在上嘛,然后这个课我就觉得我上得很满意,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言,然后就像您刚才讲的有案例研究,这个我就觉得特别特,这个课我自己上的比较满意,像 100100 个学生左右的那种我我不太满意,就最满意就是上一届。

说话人 6

上一届那是大一的孩子,大一的孩子从高三才上来,他们整个的学习状态不一样,我对他们的要求也也不一样,所以那一届是我上的最满意的。但是一般来说,我们的学生就是我这个学期教了,下学期又换一茬了,就是这种有时候刚刚来高校的时候,实际上我蛮不适应的,因为在中学待的时间很长,和学生这种师生关系和这边不一样。不过这个已经脱离我们今天的话题了,我就少讲一点。

说话人 3

讨论大学教育。对。

说话人 6

对对,然后我就拉回来,还有一个就是其实讲到的就是苏美林斯基,他讲提问的这一块,就是之前中学的时候,比如说讲文言文翻译,嗯,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还是可以提问的。嗯,然后比如说分小组这个学生,嗯,这组的学生回答之后,其他小组来找茬,就是他。其实像魏老师您说的之前我们就是我们那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闭环,那是比较复杂,我就在这里不说了,只是说可反正可以让学生来找茬,然后找完茬以后,小组评价完了之后面还有老师要给小组打分,然后每个小组都会有有有就是。嗯,有那种就是奖励性的或者之类的这样的一种,其实也是一种闭环。

说话人 6

嗯,吴老师讲一直在强调闭环的这个事儿,嗯,我其实很受益,就不仅我现在在高校里面来了,但是我常常会就在您的这种带动下,我常常会反思我原来的教学的问题在哪里?好多好几个问题,其实教高中的时候没搞明白,比如说为什么要让学生写写周记,我们的周记和我们的随笔,我们读书笔记和我们的考试的这些作文有什么关系好之类的,我都没搞清楚,但是就是跟着你学的,应该是到了大学了以后就很多时间跟你学习,然后好多问题我突然就搞明白了。

说话人 6

我说哎呀,我在中学好多年都没搞明白的问题,就到了大学反而搞明白了。不过不是在大学里面,我学习搞明白了,是跟着你搞明白的。所以我常常给别人说一个,说一句话,我说有些老师是当了大学老师以后就不晓得怎么教中学了。我说我现在当了大学老师,如果让我去教中学,或是或说教初中、高中,我觉得我肯定是比原来还教的要好的。这个也是跟着你学习的收获,你又懂了很多原理的东西。

说话人 6

就像你刚才说的读书和米林斯基,他虽然讲了一个怎么去提问,或者说怎么去考察作业,或者说怎么样让全班学生动起来这些问题,甚至他后面有原理,它只是闭环里面的一小个。我觉得你就像讲的这些特别好,只是说可能我有些问题得慢慢去思考,结合自己的问题慢慢去思考答案是什么。嗯,就是,还是。嗯上次那句话,跟着魏老师学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问提问的话,当时我是让学生来找茬,因为文言文这个课特别特别好上,就是好好上,就让学生来找茬,整个学生我觉得他们还是挺好的。

说话人 6

还有的话就是苏霍美林斯基好像不是很赞成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他说大部分学生在底下就这样,学生在桌子底下写,不到黑板上写。其实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写,比如说找。但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的话,一定要举手就说,毕竟学生举手,如果学生不举手的话,你点名这个效果会很差,学生会觉得,诶,老师你是不是在考察我是不是对他不信任什么的?一般之前我在中学的话,我会让学生上黑板鞋,因为我们高中有摸鞋默写或者听写,怎么着这个黑板上写,但是前提一定是要学生自愿,嗯,然后底下的学生也是必须要求他们写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本子全部准备好。然后那种就是像苏米斯基讲的,就说学困生就比较困难的一些学生,我会特别的去关注,嗯,这样的话其实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很多问题。这个也是读这一章想到的,之前的一些教学的方法不一定好,因为我觉得其实之前教书好像问题也挺多的,并没有解决掉。

说话人 3

就是说是这个苏沪明斯基并没有否定孩子去黑本上写道,他没有否定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理解苏明斯基要从原理的地方去理解。他只是说你让个别孩子的黑板上去写,那么其他孩子在干什么,对吧?他是在讲一个这个反馈效率的一个问题,但是他并没有人会否定学生到黑板上去写。就跟我刚才讲提问一样,我们要研究的是你让孩子到黑板上去写到底是干什么。那么假如有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到黑板上去写,是为了让其他孩子清晰地看到这个孩子的一个解题思路,他就是有价值的,对吧?他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在我们很多课堂上把它变成一个,你不好好学习,我把你拉到黑板上看你写不出来,你就丢人,是吧?而且这个动机就有问题了,就跟我刚才讲的举手一样,动机就有问题了。

说话人 3

那么我们刚才一开始对课堂上的举手这一个行为,这一个教学行为,我们做了一个区分,就说做了一个界定,什么情况下让孩子举手,什么情况下让孩子不举手?我自己来点名。那我们可以把这个原理继续推广推集。嗯,比如说这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比如说小组合作,那么什么情况下要小组合作?什么情况下不要小组合作?就是不能够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那就是什么意思?就说是我每一种烧菜的方法一定适合某一些菜,对吧?嗯,那我不能会变成一个我所有的课都必须小组合作,那这样的话来讲的话,它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一个教学方法跟教学内容的割裂,这个是我们一直在反对的。所以我在讲苏国明四季的时候,我也是尽量的避免大家在这个地方把它割裂开来理解,产生一种误解。我今天差不多就就是这些内容,看看一下主持人。

说话人 1

还有没有感谢各位参与互动的老师,也感谢那个参与给我们朗读的老师。那有哪位老师和朋友还想上线提问呢?那如果没有的话,魏老师,那我们今天的共读就到此结束吧。

说话人 3

诶,好的好的。

说话人 1

好的,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魏老师,那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再见。好,再见。

相关文章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说话人 1 好的,嗯,魏老师好,各位老师好,我每次都说魏老师的音乐卡的真是太准了,哈哈哈,很高兴我们再次在这里相遇,然后开启我们第 23 讲的共读。今天我们将进行的共读是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说话人 1 好,请问能听到我的声音吗?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吗? 说话人 2 李老师可以听到。好。 说话人 1 的,谢谢。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又过去了,而且我们马上都要...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说话人 1 好,魏老师好,咖啡馆的各位朋友们好,我就想问一下魏老师,您怎么能把音乐卡的这么准呢?您是看好了音乐几分钟播放吗?每一次都这么准呵。嗯,好了,今天我们将嗯光临咖啡馆,继续共读第 25 章...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说话人 1 好,各位老师,各位热爱教育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写了一个简短的主持词,所以需要看一下屏幕。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事,而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2022...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说话人 1 好的,魏老师,我们现在开始吗?嗯诶,好的。嗯嗯啊,行,好的,魏老师好,各位屏幕前的老师以及收听回放的老师。大家好,时隔一周,我们再一次相聚云端,共同来度过一个美好又充实的夜晚。今晚我们...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说话人 1 大家晚上好啊,我觉得魏老师的这个音乐的控制水平越来越高了,今天是刚好到晚上7点。那好,那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劳碌了一天,今晚我们又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一周一次的共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