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023-05-08其他

说话人 1

好,各位老师,各位热爱教育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写了一个简短的主持词,所以需要看一下屏幕。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事,而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2022 年,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研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们将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用整整 100 次相聚,读完这部教育界的经典之作,交友大约 100 位朗读者、 400 位讨论者,以及无法预估数量的教育爱好者,一起走上这条路。

说话人 1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也将是一趟神奇的旅程。我不由得想起美菱的一首诗,这条路,这条路的尽头会有大片的森林,孤单的破速。我们去走这条路,这条路的尽头会有广阔的大海,荷塘的青蛙。我们去走这条路,这条路的尽头会有繁华的都市,寂寞的稻草人。我们去走这条路,这条路的尽头一定会有什么吧?大伙一块去,我们去走这条路。

说话人 1

今天晚上, 2022 年1月9日 19 点,我们一起出发。此刻,遥想 2023 年年底或 2024 年年初,我们结束 100 次共读的那一刻,该是怎样隆重的庆典?怀着这份激动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踏上这个可能辛苦但注定美妙的旅程。我宣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共读活动正式开始,带领我们踏上这条路的,也就是共读的主讲人是魏志渊老师,一个自称货车司机,但却令很多老师敬佩和仰慕的微胖的中年人。先让我们向他,先让我们向他道一声谢谢您。那么今晚的朗读者是徐媛媛老师,参与讨论的有张秋萌、张远超、刘晓燕、吴江英四位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在心里想起来就行了。下面先让我们请出魏志渊老师为我们的共读致开幕词。好,魏老师,您可以打开摄像头,还没有显示出来,魏老师,要不您先说句话?

说话人 2

非常不好意思,第一次就出现这样一个故障,那个其他几个伙伴可以暂时先静音,由于今天是口腔溃疡,说话不是很利索,同时的话也没有准备这个开幕词,呵呵。但是跟我比较熟悉的朋友知道,我也是一个研究苏明斯基研究了很多年的人,从我们以前在新教育实验网络示范学院上苏沪明斯基到现在大概已经有 10 多年时间,那中间还出版了苏沪明斯基教育学,那我们有一度曾经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比苏沃明斯基厉害的教育学家多的是,所以我们后面也去读淮德海杜皮亚尔杰,读维吾尔时机。

说话人 2

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我们今天中国的一个交易现状,我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说,其实我们今天课程改革走到现在,我们实际上距离苏霍明斯基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那这个对我们作为一个中国教育人来讲,其实的心里面的滋味不是很好受的。那因此我就有一个想法,我说是这个咖啡馆既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这样的一个大家,组织起来这么一个团队,那么我们能不能用 5 年到 10 年的时间,把一些最重要的经典一本一本的扎扎实实的把它读掉?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选的第一本其实就是苏霍明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说话人 2

那么为什么要花 100 讲来讲给教师的建议?原因很简单,因为给教师的建议他是苏霍明斯基在教室里、在所学校里待了几十年的一个产物,它的论述所涉及到的领域,基本上涉及到了我们校园生活、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全息的教育学宝库。这样的话,我们扎下来啃这一本书,我们不只是理解苏沪明斯基,我们同时是在我们今天中国的语境下跟苏沪蒙斯基进行对话,那么这个对话其实就是汲取苏赫伦斯 1 的资源,那么来思考我们今天在一间教室里,包括我们在家庭里,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

说话人 2

那我讲的意思就说是,其实我们是围绕着给教师的建议做了一个深度的拓展,而并不完全是说只要把这一本书读了就够了,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什么道理都懂,读下来以后觉得也知道苏文思义在讲什么,但一旦到自己的教室,到自己的家里,那很多东西完全就不起作用了。

说话人 2

而我希望在这一次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但理解的苏沪宁司机,而且我们借着苏沪宁司机理解了我们当下的实际,那么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同时我们还要在这个过程思考为什么苏湖明斯基他的很多东西我们读不懂,我们在尝试读懂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希望大家经历一个文本细读的训练。

说话人 2

所以这是一个这个融合了这样的一种很多想法的这样的一个共读,这样的话我们会在共同过程当中开放,不断地开放。讨论的过程当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也会一并利用这 100 次大家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共同生活的一种经历,把它进行一个惩罚。这个实际上对我来讲,就大家围绕着一本书坐在一起对话,这个可能比简单的读懂一本书可能要重要的多。我是一开始肯定是有担心的,因为我不知道有陡然有耐心能跟下 100 讲,但是后来的话,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已经不重要了。那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就跟这个阿甘一样,那么只要上路你不要停下来就可以了,我就说这些,谢谢主持人。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魏老师。像阿甘一样,只要上路就不要停下来。嗯,好的各位老师,那么我们今天共读的内容是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那么今天晚上的共读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由朗读者徐媛媛老师为大家全文朗读这篇文章,然后魏志远老师会做一个简要的梳理,接下来事先报名参与讨论的嘉宾就可以连麦进行提问,或者就某些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那么主会场老味咖啡馆第三季的在线参与者以及各个分会场的老师都可以在群内进行互动交流。好,接下来有请徐媛媛老师为我们朗读。

说话人 3

请记住,小让。

说话人 1

了。

说话人 3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 7 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 5 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 20 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 20 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去。

说话人 3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实际得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正常的,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 5 分是陈旧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3 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说话人 3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的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

说话人 3

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说话人 3

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二、三道甚至 4 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

说话人 3

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的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的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西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蜥境和这点火花。

说话人 3

我有一个朋友一格特卡情科,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中意的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

说话人 3

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让我们看看帕弗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科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 90% 的时间。他们所交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及其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

说话人 3

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的、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说话人 3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的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 2/ 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尸身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

说话人 3

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的、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的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四五节课是很难的。我在 5- 7 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

说话人 3

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的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经历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的专心致志的学习,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的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不会绝不会发生的。谢谢大家聆听我的朗读,半告一段落。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徐媛媛老师,徐老师不仅音质好,而且语气非常的沉稳,特别能够让人进入到这个文字里面去。好,那接下来我们有请魏志远老师为我们这篇文字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说话人 2

因为我跟讲交易的目的不一样,交易的目的我用的是细读,细读是因为交易的目的如果不细读,很多句子读不懂,但是给教师的建议的话,大家不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但是给教师的建议又很容易误读,所以我先整体的做一个梳理,以后的话误读的部分我们在对话当中大家在不断来纠正,就是说在第一则消息里面的话,所有明说明司机,在一开始的话,说明司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弱伍的无可救药的。

说话人 2

那么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因为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落伍的学生在我们的学生数量里面它不是少数,也就是说最终大多数学生都落伍了。你至少说中考的时候有一半孩子考不上高中,考上高中的学生里面也有很多弱伍,就是说学生在小学高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落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

说话人 2

那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会归结为孩子不努力,或者孩子的天赋有问题等等。但是就是跟我以前在一个讲座里面讲的,我说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一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假如有 50 个孩子的话,那么这一个班的孩子基本上 95% 以上的孩子考上一本都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只有极个别的孩子能考上几本,咱只从应试的角色来讲,那为什么呢?就算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落伍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因为在小学孩子还太小,所以父母跟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是好作用,有时候是不好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

说话人 2

那么这个问题宋文斯基地做的答案是什么?他说是,这是因为我们在智力发展的领域,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或者说在我们的眼里有整体的学生,有抽象的学生,但是没有一个又一个发展水平各异、风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学生,那这是他的观点。至于什么叫抽象的学生,什么叫这个不抽象的学生,我们后面再说,那么这个好像很容易理解,是吧?为啥?因为用孔子的话来讲,这个不就是讲的是因材施教,但实际上它是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最难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这一节我们假如做一个拆解,它其实是由三个观点构成的。

说话人 2

那么第一个观点就是他讲的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说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个苏赫明斯基一直在强调学生智力的差别,他用了提水的比喻,五分、三分对不同学生的意义,同样的应用题,对不同学生的难度等等,一直在强调这个差别。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学生的智力不但有差别,就是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快,有的慢,学生的智力还有差异,那么有的擅长语文,有的擅长数学,有的是听觉思考者,有的是视觉思考者。那么苏和美人斯基在这个地方主要强调的是差别,而不是差异,就说是智力发展的快慢之分。

说话人 2

那么就是说学生的智力差别,这个是教学的前提,是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到的,这是苏赫文斯基的第一个前提,叫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这怪不怪学生?这不怪学生,这基因导致的,对吧?那么第二一个观点就说是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进步,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进步,它的核心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成就感,那么这一点对很多一直参与共读的老师来讲都不难,为啥?因为我们已经读过甘老师总结的苏文斯基的交易学循环,是吧?我们知道说一个学生的成长,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力量或者发动机,其实就是自尊感。

说话人 2

那么有自尊感的孩子,他就能够调集起生命能量去挑战复杂的任务,那么这种自尊感怎么形成?这种自尊感就是在持久的成就当中形成的,我觉得大家一听就很明白是吧?一听就很明白,就说是孩子,孩子自尊感不可能通过你的羞辱来建立,家长对孩子也好,老师对孩子也好,羞辱只能学着自尊,不会强化他的自尊。但并不是说你表扬多了就好,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它是由时就持续的成就造成的。

说话人 2

那么这样的话,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持续地享受成就感,但是持久的成就感从何而来?或者说持续的成就感从何而来?不是表扬来的,刚才已经讲了,它是克服困难的任务导致的,就是一个孩子他如果不断的在克服困难,他就会不断地获得成就。那对老师来讲,老师就是给孩子制造任务,帮孩子获得成就。

说话人 2

那这个跟我们什么东西就挂起过来叫最近发展区,说白了就是说孩子必须持续地处于学习区,处于最近发展区,而且在最近发展区它不断地要获得成就。这是第二一个,就说是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进步,核心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带入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通过成就感不断提升孩子的自尊感,那么这个不断提升的孩子的自尊感,他其实就是孩子发展的核心动力。那这个我认为已经比较清楚了,是吧?我在咖啡馆,嗯,讲的时候我不再用自尊心,那么我用了另外一个词,更为客观、全面和中立。我用的是哪一个词?我用的是自我镜像,是吧?嗯,很多朋友都记得我用自我镜像,我用自我镜像来取代或者涵盖了自尊感,那么自我镜像就是你的理想自我,你的理想自我。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自尊心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认可看法,我用自我倾向把它给涵盖了,这是第二一个,那么第三一个,他说所以老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抽象的学生,而应该看成一个活生的学生,去帮助每一个孩子进入到良性循环。

说话人 2

那么通过让他们持续地获得成就感来培养自尊感,这样的话孩子学业弱伍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那么班级里的各种俏皮导弹的现象也会减少乃至于消失,这是它的第三个意思。所以整个的这一块看起来很简单,我刚才讲的这个东西对大家来讲都很简单,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快,有的慢了,是吧?然后教育的关键是通过成就感培养他的自尊心。怎么培养他的自尊心?老师要给予他任务和帮助,任务最好在对接发展区,那么这样的话他就会持续进步,那整个的第一回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在这个地方会有很多的误读。怎么个误读法?我们通过下来的讨论互动这个再来进一步的探究,我就先分析这些好。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魏老师。梳理得非常的清楚,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然后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进步,那么持续进步的动力就来自于他持续的成就感。好,那我们现在有请我们4位参与讨论的嘉宾,你们可以上麦,然后提出你们的问题。

说话人 1

好的,上了之后您就可以发言了。如果有两位同时发言的话,一位先暂时等一下就可以了。

说话人 4

听到吗?可以。

说话人 1

听到,好,听到,能听到。

说话人 4

哎,各位老师好,各位老师好,在本章中讲这个,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性质还是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我想请教的是,我们当前这个双减背景下,一二年级这个期末考试是没有笔试了,改为考试题,那要怎么针对不同层次的这个学生进行一个题型的设计,以及这个评分的标准,才能让儿童完成这个考试,完成这个作业。得到了评分时,从评分中看到自己这个劳动和努力,从而得到这个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说话人 1

魏老师是先回答,然后。

说话人 2

不提一个,回答一个好的,那样的话比较清晰,大家注意听音这样的话,实际上这个问题嗯,我们在淮泰海交易的目的里面已经讨论过了苏和明斯基,他专门有关于评分的至少三五篇文章也在讲这个问题。你比如说是一二年级的期末考试题,怎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题型设计以及怎样的评分标准,那问题在于哪里?你不管是口头测试、书面测试,这个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孩子在考试的时候用的题是一样的。没说错,是,孩子在考试的时候用的题是一样的。所以在我们当前的背景下,不太存在一个孩子考试的时候针对孩子来做这样的一个题型设计,这个不管从这个操作方方面面都是不可行的,而且我们本身的测试就是为了让孩子把他的问题找出来,是吧?但是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在哪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原则,在讲一个故事。

说话人 2

那么一个价值就在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很容易把考试的目的当成对学生的评判,是吧?一个学习完了以后考一场试,考完以后你是优等生、三好学生,他是差生, OK 就完了。那么这个我们以前讲了,这个是对考试本身的异化,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做一个参照,他知道他的发展空间在哪里,知识的漏洞在哪里,这才是原因,这才是根本。你以后再看这个,后面是我们自己讲评分的时候,你会发现人家讲得非常对,我有时候也用这一招。你比如说我认为一二年级不但不应该减少考试,一二年还应该增加考试,更不用说是什么叫不出书面作业。你明明有声字倾斜,你怎么能没有书面作业?是吧?这种改革都是形式主义,所以一二年级不但应该有书面考试,而且还应该形式多样。

说话人 2

举个例子,识字、写字、朗读为什么不能够?都是单独考?我考一次识字,再考一次朗读,再考一次写字,为什么不能?那么这样呢?我举个例子,我是一个一年级的老师,我今年学了 100 个生字,我就会用 100 个生字把我孩子考一遍,考一遍。以后的话,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得了 80 分,有的孩子得了 90 分,那么得了 80 分的,那他就有 20 个字写错了,得了 90 分的他就有 10 个字写错了。那么我是通过专项检测,把它不会的字识别出来,把它不会的字识别出来,它不会的字就转化为它进一步的教学任务,他的学习任务。没错,是假如寒假我测了以后,我跟家长直接讲孩子有哪些生字没有掌握,这些生字直接转化为他的寒假作业。那么这个时候测评就不是评判孩子,测评就成了帮助孩子进步的工具,就说是测评的异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话人 2

那么这个是对一般孩子来讲的,所以苏霍明斯基讲的,他说是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就不应该给他打分,那为什么呢?为什么考试不及格不应该打分?因为考试不及格意味着他学习没完成,他必须继续学习,一直学到考试及格为止,一直学到过关为止。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今天正在做的这个样子,这是一个,然后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谁的故事?就是那个张春燕老师的故事,那个震源教育张春燕老师的故事。那么张勋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被他给发现了,意外的发现了是阅读障碍,有的在那个今天听的,有的家长或者老师其实看过,就是中央电视台有一期集已报道过,叫我不是笨小孩,是吧?就讲了一个阅读障碍,那么这个孩子是唯一被疗救过来的,就唯一疗治成功的一个小孩,就是在当春燕班他发现的。

说话人 2

那后来当然是在团队里面经历了好几任老师,是一个央视的节目,那么父母都是高知,都很厉害,都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很差的原因是什么?阅读障碍症,所以他在孩子在写的时候,比如说别人听写 100 个生字,别人听写 100 个生字,这个孩子可能就只能听写,可能就是能得个位数,哎,十分 10 来分 20 来分,就这个样子,大半的字都写错了。

说话人 2

那么老师是怎么跟这个孩子教的?怎么跟人孩子交的?一般的老师我测了以后给你直接打一个分数,你不及格就不及格,但是刚出现没有这样,那么他是给这个孩子一遍一遍的倾斜,每一次倾斜都把它错的字识别出来,再倾斜,当孩子把所有的字通过反复过关,全部会了的时候给孩子一张试卷,然后孩子这个试卷考就是满分。然后孩子拿着这个试卷回去以后跟他妈妈讲说,爸爸妈妈讲说是你看我今天考了个满分,爸爸妈妈很激动。

说话人 2

那么我请问大家,老师是在作弊吗?老师是在作弊吗?老师没有作弊,这个孩子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实实在在掌握了的,他一遍一遍筛选掌握得的,他只是针对这个孩子延长了教学时间。一一二年级的孩子,你想象一下,那如果我们平时不是这样的,只是一个排名,把孩子骂一顿以后结果是什么?是吧?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是我相信今天听的有一些家长,孩子可能也是学昆升,老师拿个班没有学昆升,我们很多时候的话,在原来的观念里面,先把孩子判定为学婚商,然后用对其他孩子相同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孩子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是他找不到道路,他没有被真正意义上个别对待。这个就是苏霍明斯基他强调的。这是第一个问题,那个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说话人 4

谢谢魏老师的解答,我听得很清楚。嗯,那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这个本章中举的两个例子,都是说明是说明如何设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但是这两个例子都是讲数学课上的这个分层作业的。我在请教,想请教我们这个语文授新课的时候,这个教学环节这个提问有没有必要根据?比如同一个提问,我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的设计。那如何能够保证和检测到学生在我这个语文授信课上能够全部进行了脑力劳动?这是我这个问题。

说话人 2

你想想你有那么多精力吗?是吧?对。

说话人 4

我没有。

说话人 2

就说是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地方被误读了,它里面举了一个老师,数学老师里面班上的孩子一共有 5 组,是吧?是。那么请问这个老师是不是在用分组教学?是不是在用分层教学?答案是没有。我们把文本读错了,文本读错了,它既没有分组,它也没有分层。这就我刚才说河虎你读错了,那么请问大家哪里可以看是它读错了?回到梁阳探一探,我们回到原文看一看。

说话人 2

大家回到原文看一看,说是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读错?他不是分层教学,也不是分组教学?对,好像这就是文本细则,大家想象一下是不是?课堂上怎么会把孩子突然之间就分组,突然之间就分层?他不是,他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的自然反应。那么你今天教语文的时候,你语文课上的题目有的难,有的简单,你会把简单的题目给差一点的孩子,把难题留给最聪明的孩子。我没讲错,是是。嗯,对啊,那你本来就在分层啊,这就是分层。

说话人 4

哦,那我真的是误读了。

说话人 2

哈哈哈,那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误读,是吧?一个误读?对,也就说是我们上课的时候,所有孩子不是一模一样的,他不是木头,我们上课是在谈交响乐,交响乐是给不同孩子不同难度的问题,一般的老师在看他上课提问的时候,大体的也知道给哪一类孩子要给什么问题,看能不能回答出来。

说话人 2

我们有一个预判,是吧?是,是,这个是他讲的一个,不是这个。但是你提到了语文跟数学的问题,这个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跟数学还真不一样。你看北京十一学校跑班的时候,数学是分层的,语文是分类的,就文科是分类的,理科是分层的,当然文科的英语也是分层的。

说话人 2

那么到小学为什么不是分层,到了中学就分层呢?那么为什么文科是分类,理科就是分层呢?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对吧?这些问题是不是就很有意思?就说在小学的时候,孩子长长短短还在可控,因为知识不是很难,但是到了中学,孩子跟孩子之间差距很大,一间教室靠老师这种经验的分层已经不够了,那么最好是学习直接分开最好,这就是初中跟小学的不同,所以分层教学初中才能开始。

说话人 2

而文科跟理科的区别在哪里?就区别在于文科往往是分类,你对司马迁有兴趣,他可能对鲁迅有兴趣,你说哪个高哪个低,他只能分类。而理科你会检验几次,方程不一样,所以理科就成了分层,文科就成了分类,是这样的一个。嗯,对,讲得非常对,理科是垂直的,文科是横向的。其实这个一讲大家心里面就非常清楚。这就我刚才说河谷不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跟他弄没关系,对一个优秀老师来讲的话,一个班七八十个孩子,根本不影响他的个别对待。好,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你们有观点也可以发表,或者对我有批评反驳、追问都可以。

说话人 1

好的,邱萌老师,您还有问题。

说话人 4

吗?我没有问题了,刚刚提了两个问题,然后也收获很大,然后发现自己也读错了,然后还是要一起共读才比较有效果。好,谢谢魏老师的解答。

说话人 1

好的,这就是我们共读的作用。那好,那咱们其他的提问者张远超老师、刘晓燕老师和吴江英老师。

说话人 5

魏老师、袁老师你好。

说话人 1

你好,您可以先自我介绍一下,因为您的名字写的是,我。

说话人 5

是吴江音,我是吴江。

说话人 1

音。好的,请您提问。

说话人 5

好,我想问一下魏老师,就是我们书上说的个别对待学生,这个书霍姆林师弟说的应当采取个别对待学生的态度。所以说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两三道,有些只布置一道题,我问一下,这样子只给学生布置 1 道题和 4 道题,这样的话这个会不会伤害那些程度更差的学生的自尊?比如给一道给,只给孩子布置一道题,会不会让这个孩子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而那些布置了更多题目的孩子,他会不会变得更骄傲,会骄纵孩子?

说话人 2

你看这个,我们现在经常在讲说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时候,我们经常用错误的方法,主要是你不要假装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那么如果一个孩子差,孩子自己知道不知道。

说话人 5

孩子自己应该知道,但是。

说话人 2

当然知道,他当然知道。那么我们讲的尊重孩子并不是扭曲事实,而是改变关注的焦点,就是一个孩子明明很差,你不能够给他说是,唉,其实没啥,你已经进步很大了,是吧?这句话不要说,差就是差,那个好就是好,关键的问题不在这个地方,关键的问题群里面已经有,老师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关键的是让孩子自主选择。

说话人 2

就是今天的我看到的 90% 以上的分层教学,他做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他给孩子贴的标签,他把班上的孩子分了个a、b、c、d,那个张三你在a,李四你在b,对吧?然后 a 组做这个题, b 组做那个题, c 组做那个题,你何苦呢?也就是说我们讲的这样的一种分层教学,就说是你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但这个已经跟这个地方已经讲的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刚才已经讲了说苏和明斯基在这一篇文章里面讲的不是分层分组,能理解。

说话人 2

嗯,苏赫明斯基在这个地方讲的不是分层分组,而是说当你去看教室里面的学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不是抽象的,所以你不能够给所有孩子相同的问题,你不能够给所有孩子这个相同难度的任务。那这个时候的话,你就要像交响乐一样,打乒乓球一样,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弱,你的力就弱一点,孩子强,你的力量就强一点。是这个意思,那我刚才已经举个例子说,就好像你上课提问的时候,你把简单问题留给那个一般的孩子来答,他有成就感,你把复杂的问题用去挑战那些难的孩子。

说话人 2

孩子这样的话来讲的话,这是一种叫,你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谁会受伤?没有人会受伤,是吧?真正受伤的是什么?给你简单题,你把它做了就行了,你只配做简单题,难题是人家做的,这样的话孩子是受伤的,因为孩子不是被选,在选择,孩子是被分配。这就是我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我一直讲,我说什么叫真正的分层,什么叫真正的分层?什么叫真正的因材施教。

说话人 2

你给孩子说 10 道题,你给孩子 10 道题,然后你要求孩子至少做 5 道,至少做 5 道,那么你让孩子说是这基础的 5 道是必须做的,那么 5 道之上,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做几道你去挑战,那么这样的话来讲的话,必须做的 5 道是确保的底线那么更高的。那另外的孩子他能力弱,他就会选择少一点,他能力强,他就会选择多一点,是吧?所以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至于有一些孩子明明弱,他还要去选择很多的内容,那他吃几次亏,他就调整了。那么至于有的孩子本身很强,他去选择简单任务,我告诉你,几乎没有,万一真有了,你找他谈话,一对一解决就可以了。

说话人 2

就说是我们在教室里面跟孩子所有的互动,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互动,不能是虚假的互动。他差,假装他不差,就安慰他,有必要吗?没必要是吧?所以是这样的,是这样的,现在的苏赫文斯基压根就没想分层教学,但是现在的我们的分层教学的异化,就是说现在的给孩子贴了标签,没有跟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双向互动没有形成,最后就导致于孩子过早地被分类了。这个就是问题所在。那么以后进展到快慢班,那就已经异化了,就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唉,我不知道这个话题说清楚了没有。

说话人 5

嗯,好的,我清楚了,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去选择他要做的题目。好,谢谢魏老师的解答。好,我的问题就是这个,我下吗?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吴老师。那么咱们群里面刚才讨论的非常的热烈,有一位叫林飞冉的老师,据我了解他是他也是一位新老师。凌凌老师,不是凌老师。嗯,凌斐然老师说刚刚提到张春燕老师一遍又一遍给孩子过字词的方法,现在的现状是学生每天都被各种课填满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过,就算老师有时间,学生也没有时间。这个困境要怎么破?这个可以请魏老师来回答一下。确实是一个。

说话人 2

现状,一点,我们在讲原则,就是林老师讲过一个具体的技术,技术问题能理解,我简单就是技术问题很容易解决。我举个例子,那个为什么是老师过?不能是家长过关,不能是班上孩子一对一个相互帮助吗?不能是小组过关吗?对不对?而且的话我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是不太建议老是过关的,因为过关是一个体力活、基础活,我们用小组的方式让孩子帮孩子过关,非常有好处,因为把两个孩子都训练了,孩子帮孩子过关,表面上看起来一开始问题很多,但是孩子一旦训练有素了,孩子一旦训练有素,那老师就解放了老师的头脑就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是吧?所以刚才讲的这个不是一个问题,由我们后面就是因为一开始用孩子对孩子过关会觉得很麻烦,但如果你持久的训练,你把一个孩子带 3 年、 6 年,你持久的训练,你到了最后帮你节约多少事情,我还不说家长有的老师说那家长也不管用,家长管用的话孩子怎么会这么差呢?那OK,家长义工可不可以,能不能招募家长义工呢?就说是技巧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想解决它,基本大概率都能解决,但是原则的问题必须要澄清。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魏老师的回答。确实是这样,我们学校在期末组织孩子过关的时候,也会利用小组的方式,所以还是我们把握好原则,然后这个就是怎么去解决,我们可以多多的开动脑筋。好,那么下面我们继续来提问张远超老师和刘晓燕老师。

说话人 6

那个各位老师,大家好好,魏老师好,您是魏老师好,我是那个河北省新城市南湖区城分小学的刘晓燕。

说话人 1

嗯嗯,好的,刘老师,请您提问。

说话人 6

那个我先说一下我的一些经历,说实在话,以前就是总觉得日常叫做工作,教学工作很忙的,都来不及读书和学习,可是在 2019 年 9 月份儿的时候送走一个毕业班,然后新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在接手之前就听别人说过这个班级的成绩不太好,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老师,而且我自认为已经有了 23 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带过好几届的毕业班。嗯,在,而且才三年级,会有很多的坑,还有改变,可是当我真正和这帮孩子交流的时候,才发现我是太天真了。

说话人 6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学校是 2017 年 5 月份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分流,分流后又重新分班,我们也体会那个家长选择老师的一个重要性,因为我们这个班原来是一个代课老师,就 2017 年 5 月份分班,然后 7 月份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班 45 个人去掉 10 个人平均分是倒数第一,而别的班 58 个人一个也不去,乘积是正数第一。在接手的一年中,我就凭借自己的那个经验,嗯,可以这么说,就是使出了自己的浑身邪术,但是还是不太见效果,所以非常苦恼。

说话人 6

在 2020 年 10 月份的时候,唉,和我们那个孙校长聊天的时候,我们区那个教育局组织教师教学勇气群读书交流,然后打打卡,当时就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是怎么能帮我解决我们班级的问题,然后加入了主体信息我可能稍微多一点,然后在自己工作 23 年后的今天才捧起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觉得一个老师不能埋头教书,一定要抬头看路,如果在自己刚踏上讲台时就能捧起这本书,也许是自己成长的更快。但魏老师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老师,只要上路,一切都不晚。

说话人 6

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实际上我从参加这个读书勇气前以后读过两遍,但是今天听魏老师讲分析,我觉得给我很多就是很多误区指明了方向。这本书不仅帮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教学中遇到问题,苏赫姆林斯基他们也能遇到,而且也为我们教学经验找到了理论依据。我的这两个问题,在魏老师刚才解读中,我好感觉自己好像已经找到了答案。第一个就是那个魏老师说的那个分组教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采用类似的方法,就我们嗯是分几个大组,每组是按乘积就是 1- 8 号进行分号,这样嗯,教学的时候我感觉嗯就是自己特别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因为我们就是刚讲新知识内容的时候先看看。唉,就是 1- 4 号掌握了没有?是先让 1 到 4 号做,然后第二天的时候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可能就是 6 号、 7 号,然后根据做题情况看孩子们掌握的情况,自己就感觉用了这么多年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我还读了那个魏老师那个优秀成长密码,也在想这个问题,如果这样做的话,是不是个别对待学生,会不会对学生有一个定位?我在想是不是还要坚持用这种方法?刚才那个魏老师对那个以上两位那个同提问,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有了答案,但是还要再听听魏老师的那个解答。

说话人 6

第二个问题是,嗯,作为教师我感觉我们很矛盾,尤其是双减政策之后,对学生的评价和作业,如果没有测评,怎么能知道学生知识的漏洞呢?我们现在就是一二年级,不要求那个测评,然后学生就是到五六年级,你看我教现在是 5 年级,如果不测评,不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漏洞,然后不知道孩子的漏洞,只那样闷着头往前走,又怕误人子弟。我就想问老魏老师这两个问题。

说话人 2

就是第一个问题,不,也不是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自尊心有没有受损,对不对?你自己可以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就行了。第二个问题的话,就说是我们知道说测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的一个终端,是吧?对,如果没有测评,你怎么知道孩子掌握的情况?也就说是测评还不能够从教学里面割开来,也不能够说我今天教了孩子 10 个生字,我不清晰,我不是我不清晰,我怎么知道他掌握了,是吧?是,所以我们要反对的其实是那种机械的外部测评,就是机械的外部的给孩子排名的测评,那个是要反对的,但并不是说不测评,我们上课的提问,孩子做作业,严格的来讲也属于测评是吧?所以这个东西对,我觉得,不是个,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倒是沿着你刚才讲的,我也蛮有点感慨,为啥呢?因为我虽然写过一本书叫高手教师,但是我也有一句话,我说是我们在做高手教室之前先要做高校教师,就说是我们现在在处理,尤其在处理比较基础比较差的班的时候。

说话人 2

我们首先苏沃明司机其实观念上能帮我们,但实际操作上他帮不了,因为我们要处理的不是一个教育学问题,我们要处理的实际上是个效率问题,对吧?那么在效率问题这一块来讲的话,我更愿意说大家一定要重视我经常推荐的麦肯锡方法跟清单革命,就是用清单过关排查,用一套不断优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苏霍明斯基的很多的观念,它更多的解决的是我们在解决的效率以后我们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哎,你比如说应试教育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就是这两本书,应试教育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但是应试教育没有解决真正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吧?我就做这两点补充,然后那个还有没有提问的。

说话人 6

那个谢谢魏老师,我的提问就到这里,我就是一直在寻找方法,但是读了很多书,还是一直在寻找,然后认识了那个魏老师,就我们共读一个高手教师,然后又学了魏老师这些课程,感觉自己豁然开朗,忽然对你有了一种着迷的那种。那样,那个想跟您好好学习。好了,我的讨论就到此,我先下一下麦。

说话人 1

好的,恭喜刘晓燕老师加入味粉大军。哈哈,上面有一个唐燕老师,他提的这样一个问题,说我在进行写作文比赛时,根据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把孩子们分为了三组,同组的孩子水平相当,每组都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是不是也欠妥当?因为好像给学生贴了标签,然后魏老师回了一句说通过奖项多元化来解决。我觉得这个奖项多元化可能需要魏老师在给这个唐彦老师做一个更细致的讲解。因为很多老师可能不太明白什么叫奖项多元化。

说话人 2

这个就是那个东西涉及到一个,你涉及到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晚上讨论很多问题,已经不在这一篇了,已经在其他片区了,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评价问题,对吧?评价问题其实就说是怎么让不同层面的孩子都能够有成就感,而不至于让优等生垄断所有的成就感。这个话题我以前讲过,我今天晚上不讲了。以前我是讲过的,专门讲过的,就是在激励里面讲过怎么让激励不要变成孩子的诅咒。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以后讲,因为今,因为我们刚才讲的这一个还没有讲清楚。那抽象的学生很容易理解,你比如说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那对我们来讲很抽象,是吧?我们自己班的孩子对我们很具体,别的班的孩子对我们很抽象,自己的孩子很具体,别的孩子很抽象。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家的孩子由于非常熟悉,那么抽象跟具体是相对的,他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什么呢?老师应该对坐在教室里面的每一个孩子,他的道德发展、心理状态以及他的认知发展,他的身份类型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理解。

说话人 2

当你有了这个理解以后,你看到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中国人,走到街上看到中国人,每个人不一样,我们要去非洲看到黑人,所有人是不是就模糊不清了?是吧?分辨率就下降了。那么老师越专业,他看到教室里面做的孩子的时候越不一样,老师越不专业,他看到教室里的孩子越一样。所以这里面讲的其实我们对学情的一种理解,我沿着这个东西要把这一块的有一些误解,我还要再进一步,要再讲一讲。因为很多老师他在读书名字义的时候,他就觉得说,那你一个班得多少学生?我就这么一点时间,我怎么分配?刚才已经讲了,不是那样一种分配,它指的是你对象的理解,你理解深以后你看到一个班的时候,你看到的是缤纷多彩的,就只是指这个意思。

说话人 2

那我下来跟大家要讲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老师通常做不到个别对待?我们做不到个别对待?真的因为班额太大吗?真的是因为学生人数太多吗?当然不是这样的。那么按苏赫文斯基这里面的话来讲,我们在课堂上做不到个别对待,首要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对教材不熟悉,知识不熟悉,什么意思?我们对教材不熟悉,知识不熟悉,讲课的时候就很容易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今天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还不敢离开PPT,一离开PPT,他的前后顺序他都记不住。

说话人 2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对教材不熟悉,知识不熟悉,照本宣科,我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很差,这就导致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的焦点在知识上,我们很难分配注意力去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我们只能看到他有没有违反纪律。但是我们很难在课堂上洞察孩子的认知状态,然后进行调整,这样的话,孩子就成了抽象的孩子。

说话人 2

这个是苏国明司机很多次讲到的注意力的分配问题,那么你想象一下,一个新手叫一个新手司机开车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在开车上,他分配到观察道路上的时间就不足了。那么我表达是啥意思?就说我们要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很难,我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很难,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教学技术问题,其实是我们对知识本身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个是一个关键。你们想象一下,你们听了那么多的名师上课,有几个名师敢偏离他的预设,是吧?也就是一个名师他上课,可能他之前在十几个班已经试过课了,那么他在台上上课的时候,他其实是牢牢把控的,他不敢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因为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对他要求太高了,下面看戏的人以为他在调整,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真正正的说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的。

说话人 2

名是很少的,你像甘老师、何杰老师这样的很少的,那么大半的人不敢,因为他驾驭不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普遍的对教材不熟悉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我一直讲的,专业发展一定不要在教学技巧上花太多功夫,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研读上,你对教材越熟悉,你越能够跟孩子进入到深度互动,越能个别对待,所以个别对待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这我讲的第一点,那么第二一点就是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状态不了解,没有在长期教学当中形成的经验,我们经常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而不是平时的课堂观察,所以有些孩子退步久了以后,老师是不知道的,他只有拿到分数才知道。这样的话,等你发现一个孩子掉队了,孩子已经掉队很久了,这个是一个,第二一个,那么第三一个就是说我们老师在观念跟态度上很难做到全身心的接纳一个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很难抗拒外部的社会标准,很容易给学生排名定义,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就贴标签优中差。那么这个时候你在个别对待不差的时候,你会发现效果就不好。那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你给他贴了标签,你的标签以及你对学婚生的态度强化了他的自我认知,导致了学婚生他要成长非常缓慢,所以这是 3 个很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教材不熟悉,知识不熟悉是个专业问题,其次是对孩子认知发展过程不了解。

说话人 2

那么最后的话,我们对学昆生容易接标签,一句话就说是学困生是不能贴标签的,为什么呢?成绩不好不是个道德问题,它是个能力问题,它需要帮助。是这个意思,这是我,所以我说是这个地方大家很容易产生误解,就是这个误解就导致每个班都有学分升,但是我们始终在抓学混生,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又很难真正意义上去改变学混生就是这个原因。

说话人 1

好的,谢谢魏老师。嗯,刚才魏老师给我们解答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为什么做不到个别对待?那接下来我们还有最后一位讨论嘉宾是张远超老师,那张远超老师您可以上麦了,张远超老师就是第一篇对提出自己的疑问。

说话人 7

你好。

说话人 2

都可以。

说话人 1

诶,好,张老师好。

说话人 7

你好你好,我是我这声音可以吗?好的,就是因为我今天这两天一直参加那个教师资格证面试工作,我看了一遍就是我就感觉这个读第一段他后边说就说怎样设法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而且说就是说那个学生们勤奋的、专心智的学习。但是我感觉就像我们的教材,我们因为按进度走的话,很难保证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注意力集中,我自己感觉是挺难做到的事,可是书上却说是这个。你看就最后一段说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我觉得特别是语文课上做的这一点挺难的。

说话人 2

就是苏格门斯基讲的本身就是一个方向,就是说理论上讲当然是可以的、可行的,而且确实有很多老师做到了。但实际的为什么呢?有这个地方,就是我经常讲的说苏沃明斯基讲的课堂,它其实本质上是一套意义教学系统,对吧?异议教学。那么异议教学就是说是我上课能够给孩子提出有价值、有挑战、有意义的问题,孩子自然而然会被吸引。但是我们日常的课堂就是经常赶课的课堂,我们往往是机械教学,只是让孩子在那里背默,反复做这些工作,他不是有意义的教学,他只要不是有意义的教学,孩子就会出现大量的需要运用意志力,他走神的概率就很高。它是这样一个原因,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教学模型,以及老师的一个专业程度的一个问题。那么同时的话来讲的话,如果孩子长期经受异议教训,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对异议教学过程当中枯燥的部分,他的忍耐度也能够随之提升。是这样的,但是不管咋讲的话,优等生也好,学混生也好,他都渴望挑战,他都渴望有意义的学习,他对死记硬背灌输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

说话人 2

我们的教学要减少这些部分,你看我为什么我们讲说给教师的建议写得这么好,在中国卖得这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真真正正能够运用给教师的建议,那原因不就很清楚了,是吧?苏文思义在研究教学,我们今天谁在研究教学?大家都在研究应试,研究表演艺术,要么公开课,要么应试,没有真真正正去研究知识本身跟教学本身。

说话人 1

好。张老师。

说话人 7

我听明白了,这算是我们一个努,算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之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孩子们这个走神现象。比如说我也好像也跟管老师学那个叫这个习课堂,就是让孩子们让课堂,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在那呆在那听。比如说提出一个问题来,让所有的孩子都不是过去我会让学生自己优秀,学生回答,现在就是我先让学生把答案都都写答案,然后我再挨个转一转,走一走。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更好一点?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是不是也帮助他,让他脑子动,而不是仅仅在那听,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样。

说话人 2

就说是提升孩子学习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仍然就是老师本身的备课质量,老师跟孩子互动当中的问题质量。但是这一点太难了,是吧?对,这一点太难,而且我们是机械教学,我们是职业教学,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没有办法。以后的话我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比如小组学习,对吧?嗯,布朗普这样的,因为小组不断地在相互检测,你的注意力就被带动了。再比如说我们通常讲的费曼学习法,我通过提问,通过让你输出来,让你保持注意力,这都是叫外部策略,包括说是把工作纳入到学习的,但这都是外部策略,外部策略都是属于叫治标不治本,对,是吧?你想今天如果不是中小学,今天如果是一流的大学,他会用你中小学这些策略吗?不会的,是吧?对。

说话人 7

但是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我们找一个方向,我们希望那个方向努力,但是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水平提高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慢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好一点。

说话人 2

就是必须是算法期限。对,而且要率先用外部手段,而不是内部手段,因为内部手段需要漫长的修炼。那么我刚才讲的这个外部手段,就是我那一块讲的效率问题,就是我推荐清单革命跟推荐那个麦克机方法,其实就是效率怎么样?通过一种外部的手段让孩子把知识巩固下来,但是我们知道那个能够以及提升课堂的效率,而且很明显,但是它并不能够真正强化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带来真正的兴趣,这还是两个概念。

说话人 7

嗯,行,魏老师,我明白了,就是目前我们所用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外部的措施。就是说我们现在读苏赫姆林斯基的这个书,给我们一个方向,好像前面有,虽然黑夜漫漫,黑夜前面有一盏灯,我们向那个方面努力。另外我们在外部上也说见效快,这个方法上我们也多用一用,这样的话能够提升我们老师的素质,也对学生来说也是,就是目前就对我们这个老师来说是最好的办法。是。

说话人 2

是的是的,是这样的。嗯,你看就跟我们讲小组学习。嗯,现在有一些地方叫滥用小组学习,滥用小组学习带来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就是叫滥用。嗯,那么如果你巧用小组学习,比如像功狼口一样,坐狼口一样,然后小组就变成了一个相互激发、相互检测、相互过关,是吧?那么这个时候的话,小组学习就能够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但是他并不是学习,他是通过小组来完成检测跟巩固,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学习,但它有效。

说话人 2

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并不适合所有学科。我举个例子,你语文为啥要与小组学习?数学为什么要与小组学习?但是科学就很适合小组学习,因为科学学习带有项目学习的。特点,大家做一个实验一定要小组搭配才好,对吧?嗯,那这个过程当中他是在学习,就项目制的小组是在学习,我们讲到这个用哪一种方式去学习的时候,跟学习的内容性质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很多的改革把它剪开切,分开了以后其实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个还是就是大家要有一个反思。

说话人 7

嗯,好,谢谢魏老师说明。还是我感觉通过和您的学习,感觉自己就是说过去总是浮在表面上,还是多看书。好像说没说过去,新教育不说嘛,就是寻找和尺码相同的人。我希望自己各方面更努力,多读点这个理论书的书籍,才能从这个繁琐的应试中束缚出来,不然眼界就太狭窄了。

说话人 2

就是要做好应事,但是超越应事,哈哈哈,对吧?

说话人 7

诶,好,谢谢魏老师。

说话人 1

好的,也谢谢张远超老师的提问。那么咱们今天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咱们群里还有一位老师,可以说是两位老师在问说这个小学语文的分类作业设计,现在都叫分层,该从什么角度出发选做题,很多孩子直接选择不做,那么这个问题我老师要不要解答一下?就语文分类教学怎么理解和操作。

说话人 2

语文,就小学语文就不要分类和分层,好像语文导学语文不要分类和分层。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知识清单,意识,就是要加强知识清单的研发与过关,你怎么分层,怎么分类?分类到中学才可以。

说话人 1

好的,那刚刚李二老师提问,提高老师的研读教材能力,贵老师有哪些书推荐?可以口头推荐两本。

说话人 2

就说。嗯,我们读课程与教学论的数一定不要多,我们只要理解一个教学程序就可以了,一般不超过三五门就可以了。我们更多的精力要花在对知识研究跟教材研究上。那么知识研究跟教材研究你这一块的话来讲,你搜,其实搜基本上都找得到。我也正在做书目,搜的早。你比如对语文来讲,文本解读是一类是吧?文本解读是一类。文本解读里面你把孙少震先给他穷尽了,叶家人先穷尽了,但他一个孙绍镇解读了好多教材,所以你通过对孙绍正一个人的研究,这就是一个路径。

说话人 2

那么另外来讲的话,你只要做专题研究就行了。比如说,嗯,你要去讲文章结构,你去研究文章学,我今天下午看了几本这个文章学方面的书,但有一本书虽然很老, 82 年的书,但他就把文章给你讲清楚了。一本书就讲清楚了,讲清楚以后它就是一个框架,你再来看的时候你就清楚了。不然的话,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并不清楚什么结构、层次,继续描写、搜寻、议论、侧面、正面,他搞不清楚这些东西的逻辑,对吧?就我们学的东西是碎片化的,我们没有把碎片化的东西整合成灵活的、生动的知识,这一个路还很漫长,也不是一时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

说话人 1

好的,何虎老师又问说。魏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关于教师职前教育中学科类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课程的比例问题。

说话人 2

一般来讲的话,一个它的主要教的就是对一个学校老师来讲,他主要的一半以上的精力应该用到他学科知识上,学科知识上,然后他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这一块要有基本的知识,但这一块的知识是有限的,因为它是程序性的。他还需要有一些这个人文拓展性的。你比如对语文老师来讲的话,我经常会用532532,就是 50% 学科知识,甚至更多,那么百分之三十的这个交易心理学这一块的值 20% 的人文社科,或者 30% 的人文社科, 20% 的交易心理学。

说话人 2

因为语文学科的问题,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了你的语文知识问题,就我们讲的语文要素,而人文社会的东西解决了你的人文主题那一块的问题,那么教育学、心理学解决了你整个的教学程序。而我们现在各个学校在用于共读的时候,或者很多老师在发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在回避自身的学科知识。比如说一个数学老师,你能把数概念讲清楚吗?儿童的数概念到底是怎么见顾,你能讲清楚吗?你把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塑形结合思想,你能够讲清楚吗?那么这些东西是要下功夫的。但是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于磨练公开课技巧,这个是今天最大的问题。我们哪怕要磨练技巧,磨练的也不是公开课技巧,而是基于认知心理学怎么帮孩子去建构概念的技巧,比如说问题设计、对话技巧,是吧?我们要去研究那些技巧,所以它需要有一个转型。

说话人 1

好的。群里不断还有老师在提问,比如说问知识清单的问题,文章学书籍的推荐,以及要给数学老师推荐书籍。我今天自作主张,我觉得这些问题就不让魏老师在线上再去这样回答了。一会结束之后,魏老师如果觉得有必要回应的,可以在群里再回应。那今天时间已经到了 8: 37,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共读暂时就可以到此结束。然后我们非常感谢魏老师在口腔溃疡的情况下,给我们又说了 100 分钟的时间,然后也感谢朗读者徐老师和参与讨论的四位嘉宾,还有所有在群内参与讨论的老师,还有没有发言但是认真聆听的老师。嗯,我们已今天已经走过了 1/ 100,期待下次再相聚,那么 1 月 16 日晚上7点,咱们不见不散。好,老师们,今天就先说一声再见。

相关文章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说话人 1 好的,嗯,魏老师好,各位老师好,我每次都说魏老师的音乐卡的真是太准了,哈哈哈,很高兴我们再次在这里相遇,然后开启我们第 23 讲的共读。今天我们将进行的共读是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说话人 1 好,请问能听到我的声音吗?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吗? 说话人 2 李老师可以听到。好。 说话人 1 的,谢谢。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又过去了,而且我们马上都要...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说话人 1 那我们还是准点开始吧,现在还有 2 分钟。 说话人 1 嗯,好的各位老师,我电脑的时间已经显示北京时间 7 点整,那我们今天就开启我们的共读活动。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您在屏幕...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说话人 1 好,魏老师,我们现在要不分别开始吧。 说话人 2 好的,你声音可以再大一点。好的。 说话人 1 好,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在这样一个繁杂不到眼花缭乱...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说话人 1 好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最喜欢看甘老师和魏老师在群里边调侃。今天是我们牛年的最后一次给教师的建议共读活动,明年就是除夕了,那我刚才看到大家在群里发言的时候,有一种好像我们要吃一场精神...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说话人 1 大家晚上好啊,我觉得魏老师的这个音乐的控制水平越来越高了,今天是刚好到晚上7点。那好,那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劳碌了一天,今晚我们又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一周一次的共读活动,...